7月18日,有報道稱蘋果公司計劃放緩部分部門2023年的招聘計劃和預算投入,以應對潛在的全球經濟衰退。受此消息影響,蘋果以及其他部分美國科技股的股價跳水。
微軟也剛剛宣布一些員工的崗位將因“企業戰略調整”取消,甲骨文公司正考慮一項10億美元的成本削減計劃,其中包括裁員數千人,推特裁掉了1/3的招聘團隊,同時取消了其硅谷總部的后勤服務外包合同。Alphabet、亞馬遜、Snap等公司在過去幾周都公布了一些控制預算的措施,包括減少招聘,微軟、特斯拉和Meta已經采取了裁員措施。
從美國科技類初創公司(處于虧損狀態)的裁員潮蔓延到巨型科技公司(盈利狀況穩定),體現了美國科技公司正面臨多重周期的挑戰。首先,代表科技股趨勢的納斯達克指數從2009年的1577點上漲到去年年底的16212點,雖然10倍多的漲幅有業績支撐,但主要是由次貸危機后多輪量化寬松政策釋放出的過剩流動性推動,市場愿意給予他們更高估值?,F在,資本正在從“免費的”變成“昂貴的”,美聯儲進入快速加息周期后,資本會大規模從已經泡沫化的科技股撤離。
其次,美國經濟當前遇到了大麻煩,如果說次貸危機以及美國退出量化寬松政策后引起的兩次波動可以用貨幣政策解決,當前美國為應對疫情采取的無限寬松政策與劇烈通脹所產生的組合,正在逼迫美聯儲激進加息,可能產生滯脹或硬著陸的風險。與此前可用貨幣寬松刺激經濟V型反彈不一樣,這次美國面臨的是長期寬松政策的后果,已經很難通過貨幣政策在短期內修復,而是會有一個長期結構調整的低迷過程,因此,科技公司所面臨的確定性的宏觀經濟周期結束了。
其三,以互聯網為主的美國科技公司普遍進入了創新發展的瓶頸期。不管是全球化的市場普及,還是業務深度上的挖掘,以及技術創新等方面,美國科技公司早已進入平臺期。全球疫情期間的居家辦公給互聯網行業創造了巨大的業務增長,大幅推動了股價上漲。隨著美國進入后疫情時代,正常的社會生產活動恢復、遠程辦公需求減少,同時又面臨流動性收緊、周期更迭等問題,所以,多重因素疊加導致今年以來,納斯達克指數下跌了27%左右。
美國的科技公司為了應對經濟環境的根本性變化,不得不改變以前的發展模式。長期以來,這些科技公司過于容易獲得融資以及收獲巨大的盈利,導致它們習慣于不計代價地投入以獲取在某些領域的主導地位。尤其是一些巨型公司會在諸多領域投資技術,尋找新的增長點,這些多元化的投資在母公司高速增長時或許可以得到支撐,然而一旦盈利放緩,這些持續虧損的業務將成為巨大的包袱。因此,虧損的公司開始為了存活而采取各種節約成本的措施。盈利良好的巨型公司也要節約成本,抵消營收放緩帶來的利潤壓力,并應對未來的不確定性。
中國互聯網行業的一些企業與硅谷公司的發展模式相似,曾一度加大投資以及推進多元化業務擴張。早在2016年,業界開始認識到互聯網已經進入下半場,主業增長空間越來越小,他們不斷探索新的模式和業務。但是,受疫情影響互聯網廣告業務增速放緩,很難支撐燒錢式投資與擴張,因此,這些公司裁減那些不盈利且難以持續的部門也成為一種選擇。
雖然中美貨幣政策不同、國內經濟環境不同,但兩國互聯網企業面臨相似的產業周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資本的約束和影響,因而有的企業開始以各種方式節約成本與收縮業務。